💡 根据 遗忘曲线: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,6天后便会忘记75%的内容
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,不必拘泥于形式,其核心是:记录、翻看、思考

书名 《犯罪心理档案(全集)》
作者 刚雪印
状态 已读完
简介 法律之外,没有任何人拥有主宰他人生死的权利!

书摘

📖 碎尸血证家

underline

没有人会因为你哭得伤心而怜悯你,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看轻你。

underline

对于正常人来说,杀人之后肯定会害怕,接着便是懊悔,在此两种情绪的困扰下,出于本能的自我认同,凶手心里便会产生对死者的怨恨,以至于在进行碎尸时会更加果敢和精细,借以宣泄不安。但宣泄之后,又会对死者产生内疚,尤其死者是他先前相识之人,这种情绪便下意识地体现到整齐叠放死者衣物上。而将内脏规整到塑料袋中,实为担心血迹渗漏留下罪证。

📖 虐童疑云

underline

依照统计:被诱拐之后遭到谋杀的孩子当中,在1小时内被杀害的占44%,在3小时内被杀害的占74%,在24小时内被杀害的高达91%以上。

underline

关于青少年、儿童失踪案,不外乎四种动机:拐卖、绑架、报复家长、强奸。

underline

恋童癖者皆为男性,变态癖好主要是由于后天心理发展不正常造成的,侵害对象年龄从三五岁到十六七岁的都有,侵害对象有的只针对男童,有的只针对女童,也有的不分性别。

underline

侵害对象为男童的多为同性恋,年龄结构在青壮年左右。他们有的是因为童年时期也曾被男性猥亵或者鸡奸,成年后带着报复和寻求快感的心理,便成为恋童癖者;有的是因为社会压力大,所处环境复杂,对成年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恐惧,进而想寻求简单安全的交往,便会把兴趣转化到单纯的孩子身上;有的是因为社会地位低下,家庭关系不和睦,反复遭受妻子和其他成年女性的侮辱,这种人要么对成年女性愤恨至极,要么便厌恶无比,从而把兴趣转到男性身上,但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男伴,进而对儿童施暴;还有的跟上一点差不多,本身是同性恋,但所处环境无合适的伴侣,便以男童代替……

underline

侵犯女童的恋童癖者的侧写。这种案例,受害人要么年龄偏小,要么思想幼稚,易于哄骗和恐吓。而犯罪人多为智能发育迟滞、慢性酒精中毒、残废、年老者等,其中尤以中老年单身男性居多。他们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较少,或者无法受到青睐,又或者因为性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性交,故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年幼女童。刚开始出发点可能还在于满足正常性需求,一旦在年幼女童身上体会到快感,便会形成一种惯性,长此以往,对成年女性也会失去兴趣。他们的猎取目标的范围,多在自己熟悉的区域,如邻居、朋友、亲戚,以及日常能够接触到的女童。

underline

有些恋童癖具有畸变的暴力倾向,我们称之为攻击型的恋童癖者。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一种攻击心理,想借助于折磨儿童而发泄出来。他们往往会用各种险恶的手段来糟蹋儿童器官,甚至残忍杀害儿童,虐待儿童尸体,等等

📖 小镇狂魔

underline

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,他们只能诅咒,喊叫,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!

underline

他的思维与能力严重不均衡,他向往的生活与他现实的处境相去甚远,以至于他心底始终怀有很深的挫败感。随着挫败的反复,他自身无法承受之时,便会把怨恨本能地转嫁到他人和社会中去

📖 杀人魔咒

underline

几乎所有的变态杀手在伏法后,根本就没考虑过“悔过”这个词,所有的供认过程只不过是他们又一次的表演,因为一旦他们走上杀戮这条路,就永远不会回头,直到灭亡。

📖 杀手之城

underline

黑暗无法驱走黑暗,只有光明才能做到!

underline

所谓走过必留痕迹,任何行为都有它特定的信息,就算是模仿,有的可能流于表面,而有的则会深入骨髓,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凶手的智商和逻辑思维水平。

underline

尽管人们常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,但事实上正义往往总是迟到

underline

其实解读一个人是否说谎,最具有判断意义的,往往是你第一次开口时他的反应。大多数说谎者初始都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安慰动作,比如有人抿嘴唇,有人舔嘴唇……女生大多会有一个整理前额刘海的动作,或者稍微侧头避开视线,去整理耳边的发梢;男生如果是背着台词上来的,回答问题前往往会有一个轻微的垂头动作,用咱们常说的话叫‘低头略做沉吟’,其实是在大脑中复述记忆。

underline

用仇恨的方式永远也无法真正驱赶仇恨,它只会灼伤我们自己。

📖 死亡亵渎

underline

当回顾一些变态连环案件时都会发现,其实凶手作案手段并不高明,而且特征和规律都非常明显,完全可以在案件起始阶段便将他消灭掉,可总是因为基层办案警员的疏忽和懈怠,案情愈演愈烈。

📖 身在其中

underline

A国人,尤其是A国男人,喜欢夜生活算得上世界闻名了,单单站在这A国餐饮娱乐一条街的街面上,便能感觉到各家店面生意十分火爆,不断有簇拥的人群进进出出。有的店面外还排着长队,唱歌声、划拳声、醉酒吵闹声不绝于耳,甚至这才刚进入夜晚,已经有人事不省的醉酒者躺在街边了。与白天谦虚有礼、风度翩翩的气度迥然,夜晚流连于这条街上的一些A国人,仿若戴上一副下三烂的面具,当然也许那才是他们本来的面目,狂放不羁地将下流与糜烂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📖 非常突然

underline

阴霾的天空,飘起雪花,尘世间的污浊,渐渐被洗刷和掩埋,灰暗的世界,终于因那圣洁的点点白光而焕然一新!也许与整个世界相比,它们过于渺小,但它们前仆后继,勇于献身,终将汇聚成万丈光芒!

📖 杀手之城

underline

虽然他确实屡屡成为终结者,但是他不习惯被当成救世主,这很容易被摆上神坛,不符合他一贯追求低调的性格;同时,如果案件稍有闪失,也极易被一棍子打死,成为讨伐的中心……

underline

但是在变态连环杀手的人群中,这种带有妄想性的偏执心理确实存在,其形成多与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有关——他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异类,他愿意与平常百姓一样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制度,甚至要更加严谨,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里,早已把他的连环杀人行为通过一种心理认知反馈机制合理化、合法化。

underline

有些时候,命运其实只是失败者和愤怒者自暴自弃的借口而已,就像伏尔泰说过的:‘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,一切无非是考验、惩罚或补偿。’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,选择不了自己的外在,但是一定可以选择善与恶!

📖 心灵杀手

underline

厌恶的情绪源自‘否定’,简单点说:比如不喜欢看到某个人或者某种景象,便会下意识地眯紧眼睛;不喜欢闻某种气味,便会皱紧鼻翼;不喜欢吃某种东西,便要么用力抿嘴,要么向后咧嘴。而有些时刻,当人们感觉极度厌恶时,这几个动作可能会同时做出来,比如某个人或者某种景象让人看到或者想起时觉得异常恶心,忍不住想要呕吐……

underline

囚徒困境,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提出的博弈论模型。简单概述:被抓捕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,反映了个体利益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。其实这套理论运用到刑侦审讯方面并不算新鲜,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,跟“离间计”的心理基础大同小异。主要利用犯罪嫌疑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,在审讯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,对犯罪团伙中的成员实施各个击破。多用于犯罪嫌疑人已被锁定,但始终无法或缺乏有效线索和证据的情境,通过嫌疑人之间的互相揭发,最终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。

underline

囚徒困境中所指出的博弈过程,而精髓就在于信息不明的情况下,人们很难做到彼此完全信任,最终都会理性地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。

underline

第一,必须让受害人真正感受到生命正在受到威胁。在这一点上,田美云除了让自己的儿子孙铎扮演冷酷杀手之外,还会通过实际的例子威慑受害人,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她指使刘瑶向王氏姐妹展示地板下的尸体。 第二,她要让受害人明白,要逃脱是不可能的。因此她会把受害人的衣物全部除去,将他们赤身裸体地禁锢起来,吃喝拉撒睡全部都要听从安排,稍有不从便会招致孙铎的体罚。 第三,在拘禁的过程中,时而对受害人略施小惠。在这一点上,田美云采取的是区别对待的方式,她会故意对那些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受害人做一些体贴的举动:比如男女之间,会选择女性;比如老人和青年之间,会选择后者…… 第四,封锁外界消息,控制受害人思想。这一点说白了就是洗脑,在消息闭塞的空间里,反复灌输受害人必须依附和尊崇他们才能生存的理论。

📖 伤痕童话

underline

像他这种纨绔子弟,自小被父母娇惯,被旁人尊崇,很少受到违逆,极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,所以如果心里面一直无法接受现实,便会逐渐地把自身的不如意和失败,归咎到社会、父母和朋友的背叛上,形成反社会的心理障碍,产生畸形报复心理;

underline

时间就是这样,你越想让它慢下脚步,反而越感觉它走得飞快

📖 死心不息

underline

还有她说的话,也一直萦绕在艾小美的脑海里:“脏一次也是脏,脏一辈子也是脏,身子可以洗干净,心里的污点怎么洗净?那些鄙夷的、嘲笑的、幸灾乐祸的眼光就不提了,那些同情的、关切的、悲天悯人的目光同样让人无法承受。其实所有人都一样,他们时刻都在提醒着——我是一个被弄脏的小孩!”

📖 丝袜杀手

underline

凶手在犯罪过程中伪装动作越多,其实越有利于办案人员洞悉他人格的本质。

underline

理论上说,具有变态心理,尤其犯罪情节中有“性行为”出现的连环杀手,是很难自动终止作案的,尤其处于频繁作案阶段,除非遇到比如因疾病和意外而死亡或者失去继续作案能力等因素,否则不会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underline

犯罪心理侧写笼统点解释,其实就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科学分析,来推断出犯罪人的各种背景信息。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个性、喜好,因此侧写专家们都秉持着一个观点——行为反映个性。那么反过来说,个性决定行为,就是说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导致的行事方法也会大相径庭。

📖 烈火囚心

underline

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

underline

本案犯罪人具有极度内向和懦弱的性格,还有现实处境滋生的孤独感,都会大大降低其对自我价值的认同,所以他更愿意在他熟悉的、掌控性强的区域作案,尤其是早期的作案。

underline

对具有强迫性疑惧心理的人来说,4是他们做任何事都忌讳的数字,必须得越过去才安心

underline

当一个人靠着复仇信念而生时,绝对无法接受所谓的事件真相的反转,反而会更加坚定长久以来他认定的事实。尤其当他经历了保险公司的拒绝赔付,经历了女朋友的背叛,经历了叔叔前后不一的说辞,他不会再选择相信任何人,只会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在欺骗和背叛他。如果说先前他的报复目标是某个个体或者某类群体,那么现在他会报复全社会。也许李诚铭就此将会由一名使命型杀手,转变为屠杀型杀手!

underline

心理剧由心理学家雅各布·莫雷诺首创,是治疗心理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,运用戏剧的手法将人的内在创伤事件重现,让人在戏剧发展中寻找和发现心灵桎梏,从而探索、释放、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,在情感宣泄中达到治愈效果。

underline

人的一生中怎么可能不经历挫折,而当挫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,内心中的那颗邪恶的种子便逐渐萌芽、开花,终将仇恨幻想化为现实行动,完成由人到魔的蜕变。

underline

以悲剧开始并不意味着会以悲剧结束,把犯罪的种子消灭于萌芽中,积极关注心灵的成长和疏导,尤其给儿童、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,是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应负起的责任。

📖 卑怜人生

underline

某些媒体曾煞有介事地讨论“强奸案中如果被害人穿着性感,那是不是也应该为犯罪负上一定责任”这样一个荒谬的话题。韩印当时真想骂人,这已经不是侮辱,这是恶毒,是毫无人性的一种假设。当被害人惨遭凌辱,身心受到严重迫害,她需要的是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呵护,而不是任何审视。道理很简单,她穿着性感,被很多人看到,为什么犯罪的会是那个人?

underline

这个世界遭遇不公的人太多了,常爷、常安同样时常要面对生活的窘迫和欺辱,而他们选择了善良和正义。你刘玉栋觉得被单位排斥,被家人压迫,社会对你不公,所以你就有权利去伤害他人?韩印太了解这种人了,他们不是有些人口中的悲情英雄,他们懦弱、偏执、自私、自卑,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,“怯者愤怒,却抽刃向更弱者”,其实他们是真正的胆小鬼!

📖 死亡蛰伏

underline

如果深究起来,尤晓东也是当年那起霸凌事件的受害者。他因为伸张正义,敢于说出真相,不仅遭到老师和学校的排挤,也遭到陈大庆和肖刚的打击报复。从心理层面说,尤晓东曾是一个刚正不阿、坚持正义的热血青年,他相信这个世界是黑白分明的,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,但他在霸凌事件之后的遭遇却让他看到了真实世界的残酷。不仅正义被妥协掉,反而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沉默,甚至站在了他认为是邪恶的一方。尤其那里面有他的好同学,有他喜欢的女孩,有他尊敬的师长。对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年人来说,心性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,是非常有可能的。如果踏入社会又一再遭受挫折,他就很可能濒临反社会人格的边缘,面对挫折失败不去反思自己的缺陷,反而认为是别人的犯错和世界的不公致使他境遇难堪。

underline

实事求是地说,在韩印多年的办案生涯中,相对来说本案是最为波澜不惊的,但对其内心的触动不亚于任何案件。一宗校园霸凌事件,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如果没有那次事件,孙阳便不会把自己隐藏在虚幻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,以至于在网戒学校被活活打死;吕晶或许已经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,而不是成为走在灰色地带靠搔首弄姿谋生的网络主播;尤晓东也不会那么愤世嫉俗,更不会成为一个整天对他人恶语相向和蛊惑造谣的“键盘侠”;肖刚和陈大庆此时仍然是两条鲜活的生命,而不是深埋于地下的两具尸骨;林峰或许已经成为一名海外归来的精英学子,而不是一个连自己都杀的连环杀手。而比事件本身更可悲的,是周围人的沉默、妥协与推却。对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来说,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人告诉他们这是错的,没人教给他们什么是对的!不仅如此,那些大人推卸责任、随波逐流的姿态,面对得失心的丑陋嘴脸,却一再上演。

📖 理智面具

underline

正常的人不会折磨别人,一般来说,被虐者最终会成为施虐者。

📖 白夜人生

underline

实质上如果全方位去审视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,或多或少都能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一面,所谓违背道德礼制的不能看、不能听、不能言、不能动,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全部恪守?

underline

所谓的粉丝经济,其核心便是提升明星和粉丝之间的黏性。实质上就是明星背后的团队,假借明星名义与粉丝互动,整合分散的粉丝个体,施以小恩小惠的互动,以及特定的导向和洗脑,培养出固定的粉丝群体。这部分群体被明星经纪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中,至少让明星的所到之处不需要再雇用假粉丝撑场面,并且通过他们的追捧和渲染,为明星堆砌起一个又一个人设。而当这些人设因意外情况突然间坍塌之时,那些粉丝便又会被推上舆论争斗的最前线,遭受谩骂和嘲讽,以及网络暴力的洗礼。而如此往复的经历,让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,学会了用谎言去掩饰谎言,学会了用伤害他人的方式转移视线,学会了用金钱引导舆论方向。而心灵脆弱和承受能力差的,不免就会陷入迷茫,以至于怀疑人生。

underline

占有欲太强的人,其实映射的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,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,本能的防御神经很强,会为自己准备很多张‘面具’,以至于他们外在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欺骗性。但是他们也会累,也有力不从心、疲惫不堪的时候,那么他们想要毫无顾忌地以‘真面目’示人,便只能在面对亲人、朋友以及真正熟悉他们的人的时候。可以说,越是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,越是他们想要时刻摆布和占有的对象,甚至会不惜运用谩骂和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

underline

家庭关系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离异、病逝、父母双方的某一方不负责任等等。但锻造出所谓的连环杀手的成因并不复杂,甚至很多时候说白了就一个“爱”字。但是这个爱字的背后,是责任和智慧的担当。

underline

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,孩子是父母的缩影。父母种什么因,孩子便得什么果,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暴戾、对孩子无休止的摆布,以及过度的控制、溺爱,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再度重演。不仅如此,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,最终会养成极端的个性,甚至是反社会的人格。

underline

当你决定要为人父母时,一定要担负起养育和教导孩子的责任,不仅仅是身体发肤,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培育。即使受环境所迫,做不到保持一个完整的家庭,但也请你用责任和智慧去弥补,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完整的爱。

📖 秋时别离

underline

网络经济发展得太迅猛了,一切都向钱看,人心容易浮躁,你看看网上有些人,为了名利炒作,啥厚颜无耻的事都做得出来。

underline

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是如此,他们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,只愿意相信他们想看到的东西而已。

underline

法律之外,没有任何人拥有主宰他人生死的权利!


参考连接

犯罪心理档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