疯人说:精神病院医生手记
💡 根据 遗忘曲线: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,6天后便会忘记75%的内容
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,不必拘泥于形式,其核心是:记录、翻看、思考
书名 | 《疯人说:精神病院医生手记》 |
---|---|
作者 | 穆戈 |
状态 | 已读完 |
简介 | 我在精神病院当医生,其实病人比我更正常。 |
书摘
躁狂状态,称之为三高,情绪高,思维反应快,行动速度快。
抑郁是三低,情绪低,思维反应慢,行动迟缓,对自己的评价极端消极,
双相是所有心境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,超过重度抑郁,在那样两极的反复中交替极乐和极悲,痛苦会无限放大,撑不下来太正常了。
越压制越好奇,与其让孩子通过私人或不正当渠道去满足好奇,不如直截了当告诉他,一旦意识到性不是一件不可说的事,好奇就不那么崩腾了。
许多艺术家对心理学都有些诟病,可能是将精神量化的学科让他们自由的灵魂深感抵触,科学界就相反,他们永远嫌心理学量化得不够彻底,可检验性不够高,哲学家的诟病可能就简单得多,单纯嫌它浅薄而已。
自杀干预的第一课,就是不要讳忌和自杀意向者讨论自杀的问题,不止要问,还可以详细地讨论,知道他的自杀决定到哪一步了,只是个想法,还是准备好操作的工具了,或是已经实际操作过了,不同阶段的自杀者危险性也不同,已经实践过一次自杀的人,无疑是最危险的。
从记录的对话来看,于美娟似乎是无法接受自己无能的现状,比起积极进取,她入院前的状态更偏向于逃避失败,可她逃避失败失败了,当避无可避,她就让自己“疯了”。
患者的症状不是孤立的,不能只从生物取向割裂地看待精神病,不是他们自己“疯”了治疗自己就可以,症状还会受他人影响而加重,症状是流动的,应该放到关系里去看。
这个世界对人有多不友善呢,明明是新年,我却从朋友那得到许多噩耗,面临被裁员的,疾病缠身的,离婚独育的,要卖房抵债却突然得知房子陷入烂尾楼困境的……数不清的磨难在朝世人轧过去,但人除了硬着头皮捅出这些大山来
总是如此,当问到一些或许会戳破他幻觉的问题时,他不会给任何反馈,这是精神病患者的共通性,他们擅长于自圆其说,也擅长于排斥和无视戳破他们精神世界里自相矛盾的信息。
梦可能是人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愿望,它们以伪装的形式在梦里出现,以获得纾解,我们通常看到的梦都是经过变形的象征物
梦也是信息,人可能每天都会做梦,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如果都要储存在脑中进行加工,大脑会崩溃的,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筛选信息的轻重比例,进行过滤,大部分的梦境都会被大脑的记忆模块直接处理掉,清空内存,好把更多加工空间留给更有意义的信息,这是我们为什么经常醒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记得梦境,但凡有印象深刻的梦,那都是自己已经在大脑筛选时加深过了,被确认为“重要”信息值得储存的片段。
愿望被压抑,通常是因为它引起了意识的焦虑,不能出现在意识里,只好被赶去了潜意识,但它又希望获得表达,于是让自己改头换面出现在梦里,既躲过了意识的察觉,又纾解了自己,这是愿望一种委曲求全的表达方式……
神话是整个集体无意识的投射,我们一部分生命活在当下,另一部分连接到过去,最常见的连接就是通过梦境,人做的梦是有迹可循的,神话的象征通过梦境是有所传达的。
人在童年时经历的创伤,会反复在他今后的人生里重演,一个跨不过去的坎,这辈子都会重复去跨,一次失败的寻找,会让人这辈子都关在寻找的游戏里。
多重人格出现通常是童年遭受虐待,而分裂出一个人格逃避痛苦
多重人格的多重身份都是独立的个体,简单说来,他们是不同的人,所以在完成心理测试时,彼此间的得分是不同的,包括智商和情绪反应。而且不同的人格之间,生理反应也不同,他们的皮肤电,汗腺活动以及EEG脑电波等都有区别,而视觉上的变化,像视敏度、折射度和眼肌的平衡等的区别,是很难伪装的
孩子不被爱时,他们首先不是去控诉父母,而是反省自己有哪里不值得被爱。渴求父母的爱,是孩子成长中一段时间的主旋律,方宇可只是在努力地让自己值得被爱,他在还没看懂到底是谁不值得之前,成长就断裂了,他只能永久地活在求爱的主旋律中。
心上落一层灰,再一层灰,当这些灰堆积成山了,你就不会在意山上再落下的一滴灰了。
他朝我笑笑,举起手里刚刚灌满的杯子:“你以为你是山,但可能只是个小杯子,你以为的灰,可能是灌入其中滚烫的水,你以为你在积灰成山,其实可能只是沸水满杯,你觉得你坚若磐石,但其实……”他用指甲弹了弹杯子,里面的沸水立刻震荡了些,隐隐要冲出盖子。“但其实,它可能下一秒,就要爆炸了。”“别太把自己容纳负性情绪的能力高看了,很危险的。”
人是不是活得愚钝点才好
人的心理是个复杂而易碎的小黑洞,它不分好坏地吸纳环境经验,再产生防御,于是什么原因都是可能的。
患者的内心是渴望被看到的,在被社会排斥,被工作场所拒绝后,他们需要的是以任何一种形式肯定自己的价值,如今他们能去台上治愈其他患者,对他们来说,肯定是利大于弊的。
越是压抑的人,爆炸起来越可怕
不要肯定他的过去,肯定现在就好。
是否具备强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,亲人的态度尤其重要
大部分生理症状其实都和心理疾病相关,身体会为了保护心理而产生体征。
你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认知,变的就只能是你自己
渊底的人,是救不了渊底的人的
要他把爱意按她指定的方式上贡,供养她歌舞升平的自恋。
强迫症所有看似无意义的强迫行为,都是为了驱逐内心不被接受的想法。
有的爱是有腐蚀性的,它在霉地里开花,她得先把自己移出霉地,才能去栽种阳光。
疑病症,一种焦虑障碍,总是怀疑和恐惧自己得了大病,明明医院检查了,医生再三确保没有问题,这种担心也不会消失,疑病症患者会对身体全身心地关注,这种过度关注提高了身体唤醒,曲解了身体感知,好似真的产生了症状,于是更焦虑恐惧,恶性循环。
心乱的时候,不妨回到原点。
他们想毁掉的,是自己,一个受尽怀疑白眼失明缺陷的疯子,一个未被世界爱过满心仇恨丑陋不堪的自己,他们连厌恶自己都不敢承认,于是纵火,烧的是懦弱的自己,有多懦弱,火就有多大,呼救就有多高,你们扮演恶,用恶来掩盖可悲,但依然没人听到
亲情不可求,理想不可追,生活不可过,他自己也是被世界玩弄的一只木偶
真可笑,你厌恶他,又惦记他,你希望他也能嫉妒你,可他从来,都没有把你放在心上过,吴高阳,你活得累不累啊
我:“不知道姓,不知道地址,不知道工作,不知道家庭,什么都不知道,只知道一个虹字,你觉得这是幻想的么?”小栗子:“不然呢,这就是无中生友啊。”我:“恰恰相反,如果是幻想的,患者会清晰地构建出一个人,名字,家庭,工作,社会地位,甚至社会关系,他会不断地在幻想中填充完这个人的细节,让她像一个真人一样生活在他的世界里,自圆其说,这样当他去和别人介绍这个人时,会不遗余力地描述她,让她听起来是真实的。”
阿尔兹海默症,俗称老年痴呆,是一种老年人的认知退行疾病,会逐渐忘记事情,不辨方向,意识不清,核心问题是认知衰退,最简单理解这个病的方式,是和成长发育做对比,比如儿童心智成长,是认知功能增进,而老年痴呆,是认知功能衰退,它是成长发育的反向过程。
贵啊,看有没有医保,基本上有医保的,国家摊掉点药钱和住宿费,分摊下来也要四千一个月,再看房间和伙食型号,最便宜起码两千要的,而且现在老人用的药都不在国家医保里了,都是新药,医生要推那些新药,其实效果都差不多,就非说得让你不敢用旧药,只得买新药。”
焦虑是认知功能的指标
他的背好像弯了,是山,还是十字架,恍惚又觉得我们看着的不是郝医生,而是千万个老人家里的儿子,他们的背上,要么是山,要么是十字架。
我再看看这房檐压得极低的康复科,或说老人科更贴切,看着活动室里缓慢行走的木讷的老人。这些老人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精神病态,或说是整个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精神病态,可没有人能够承载他们,而他们正在安静地等待死亡和被遗忘。
他们可以放过一个有病的杀人犯之子,但不能放过一个快乐的罪人。
哪怕我们将患者治疗到和常人无异了,他的心智和抗压力最多也就是常人的水平,面对旁人的眼光,面对曾是患者的身份,面对关系的压迫和畸形,依然会产生和常人一样的应激反应,甚至是远超的,我们都知道让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已经是不可能的,而任何应激反应又都会促进精神病的复发,
人之将死其言也善,没人会在自己的遗书里说谎
你无法拉上来所有的人,于是你就会被拉下去,
这个世界上的精神病是多种多样的,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不同,有的精神病会催化一个人行恶,也有的“病”,会让一个人得到纯粹而普通的快乐。可即使连这样的“病”,世人也容不得它。
每次站在高处看,都会觉得玄妙,这一个个房屋的窗口,那么小那么普通,看着都一样,可里面的疮痍却千奇百怪,上帝就是这么看着我们的吧,人太多太小了,同情不够用了
灯不够亮,不够响,那便把自己也投入火里,连肉带骨,烧得劈啪作响,他燃烧了自己,以痛醒世,开着这辆崩坏的身体,沿途留下焦烟和悲鸣,哪怕只能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,然后朝着悬崖,一截一截地坠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