💡 根据 遗忘曲线: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,6天后便会忘记75%的内容
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,不必拘泥于形式,其核心是:记录、翻看、思考

书名 《寻找百忧解: 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观察手记》
作者 陈百忧
状态 已读完
简介 一名精神科医生,十二位精神病患者,4000 天的治疗与陪伴。大多数人进入医院是为了离开,而这里的患者不同,他们来到此处是想与曾经的自己剥离,其中有些人进来后就再也不愿离去。他们聚在这个被层层铁门封死的狭小空间里,看似在接受治疗,实则在修复自己支离破碎的人生。透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,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看到了我们这些“正常人”心中深藏的绝望与不安?如果你正被现实压得无法喘息,别怕,别慌,谁还没有个“犯病”的时候?

书摘

📖写在故事之前

underline

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。在这里钱没什么用,封闭病房里连手机也不能用,生活还原成本身的样子,不被外界干扰,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,简单而规律的生活和锻炼。

underline

我们在对抗的是一个力量比我们大很多的东西。可以短暂地停下来休息,但不要放弃,也不要过度责怪自己。

underline

那精神科医生的作用是什么呢?我希望我是一把雨伞,下雨的时候,可以拿出来稍微遮挡一下风雨,天晴的时候,就把它放在一旁尽情地去享受阳光吧。


📖春姨和玫瑰花

underline

不评价患者的行为,试图理解,才有可能帮精神病患者解决问题。


📖猫爸爸

underline

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患者没有理智,其实这是偏见。他们只是在发病的时候才会失去自知力,分不清现实和幻觉。


📖自杀60年

underline

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,精神科病房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静——敲键盘的声音,日光灯电流的声音,偶尔在座位上伸个懒腰都会引来一通关注。时间在这里会被拉长,人们常常会有“时空穿越感”。

underline

死亡从此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而是一想起来就好像“回家”一样温暖的事。

underline

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:抑郁症的人是活在过去的。在大爷的心里,他一直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少爷,只是历史的变迁让他经历了从被捧在手心里,到被踩在脚底下,再到现在他能在一个人的守护下,有尊严、体面地活着。

underline

如果有人说你做了一辈子的事情其实没什么意义,你会怎么办?你这一辈子还有意义吗?

underline

大爷其实当了一辈子的少爷,他这一辈子都是老太太的少爷。

underline

抑郁会上瘾,会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,但症状的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环境、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意义——无论是对抑郁症患者,还是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们。

underline

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,我们很难做判断抑郁症降临在这个家庭是好还是坏——他们借由抑郁症找到了互相了解、支撑的方式。

underline

我们这一生,遇到爱并不稀罕,稀罕的是——遇到了解。


📖「院霸」

underline

每个精神病人做的事都有自己的道理,每个选择也都有因有果。我时常觉得,听她们各异的故事,循着“果”去探寻“因”,就会发现那些症结的“因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绪:压力、执念、失落、不甘,只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出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,没能很好地调节,才走向了极端。


📖「院霸」的仇人

underline

因为和患者接触太多,我经常会觉得他们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。但是认识孙艳玲后,我清楚地见识了什么叫“精神病患者”,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中的很多人必须住在医院里。因为很多时候,那不只是治疗,还是一种“保护”。

underline

有时候跟精神病患者说话,问一年也问不出所以然来,只能算了。这是我很深的体会。工作以后,我的脾气越来越好,生活中跟人发生争执,连着几句话说不清,我就会立刻说:“你说得对!”

underline

世上最无奈的事情,就是好像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,却承受了根本承受不了的重创。

underline

善良的人才会得精神病,“因为不忍心怪别人,所以只能怪自己”。


📖我的疯孩子

underline

治疗精神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凡是铆足了劲要一下子“战胜”精神病的想法,最后都会因为不能坚持半途而废。更长远的课题其实是病人、家属怎样和这个病相处。所以我常跟患者和家属说要“可持续发展”,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
underline

生活本就是一场持久战,老牛的选择或许是一条出路:过好自己的生活,陪伴那些你在意的人走更远的路。


📖跟着妈妈去流浪

underline

真遇到那个喜欢的人,感受最强烈的不是高兴,而是害怕。

underline

精神病的确会改变人的认知,但一些本质的东西不会变,只会更加明显。

underline

精神病人的子女大多体内像潜藏着一枚炸弹。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颗炸弹会被引爆。

underline

很多人想“战胜”精神病,很显然,这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,目前的治疗手段也只能控制和延缓病情的进展,用我们的行话来说,在精神科没有“根治”这一说。所以,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“精神病”和谐共处。

underline

精神病和正常人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扇界限清晰的大门,而是边缘模糊、逐渐过渡的。


📖查无此人

underline

癔症患者都是充满冲突、怀有秘密的人,向他们自己和他人隐瞒着这些秘密。

📖带我回家

underline

当了多年的精神科医生,我还是弄不清,患者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。他们发病时可能比魔鬼还可怕,但一转身又成了纯洁无瑕的天使。两种模式来回切换,常常让我猝不及防。

underline

我没什么事也会跟女患者们一起看电视,顺便聊聊天。和她们聊天,会觉得内心变得特别干净。精神病院与外界隔绝,待久了,似乎就不再会计较利益得失,会去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。

underline

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“期待效应”,意思是,你觉得事情会变好,那事情变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,反之亦然。站在高处,老想着掉下去,脚底就软了;对需要你帮助的病人,老觉得不会好转,他就真的不会好转了。有个心理医生也这么说:“在病院里,越当他是普通人,他就越可能是普通人。你如果当他是病人,他就永远都是病人。”


📖傻瓜美人

underline

作为精神科医生,我经常被病人邀请到他们心理的“后台”去看人生。不论站在我面前的人看起来多么光鲜靓丽,他们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,大多数“舞台表演”非常精彩的人,后台往往都是乱七八糟,甚至一片狼藉。

underline

很多成年人的人格并不完整,比如深陷PUA骗局里的人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如果保持清醒不能帮助他们维持一段关系,那他们就会选择主动变成“傻瓜”。

underline

作为精神科医生,我发现,人越是讲痛苦的事情越会轻描淡写,甚至有很多人会笑着讲出来。比如一个患抑郁症的女人,她介绍自己晚上睡不着觉的问题,能絮絮叨叨说上十分钟,但她被老公家暴十几年,问她这十几年遭受的折磨,她只能对我说出三个字——“他打我。”心理学的书上说,这个症状是:分不清主次。可我却觉得,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不想再面对那些痛苦。回忆和讲述意味着要再经历一次痛苦,他们只希望快进、快进、赶紧跳过去。

underline

在某种意义上,爱和恨是一回事,都是浓度很高的情感。真正放下就是和自己的内心和解。

underline

“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。你赋予它什么意义,它就是什么意义。”老师平静地说。

underline

精神科医生如果真把每个患者的故事都放在心上,那确实太沉了,背不动,也走不远。


📖我们结婚吧

underline

作为精神科医生,我经常不得不严肃地纠正自己很多浪漫主义的想法,精神病其实是不能被感化的。很多人觉得对一个精神病人好,他就会对你好,但其实你对他的好在他的理解里可能并不一样。

underline

精神疾病里也有“鄙视链”,抑郁症作为一种“时髦病”可以被接受,而精神分裂症不行。

underline

这份离婚协议和浪漫无关,但每个字眼都是诚恳的,每一个条款似乎都是一句来自父亲的“对不起”,又都是一句来自丈夫的“我爱你”。而他最后的这份勇气和坦诚,或许会让他们的未来有另一种可能。

underline

曾经有一个确诊精神病的男孩一直认真地告诉我,他绝对不会隐瞒病情结婚,所以他每次相亲,都会在彼此有好感的时候告诉女方自己有精神分裂症这件事。每一次他得到的回应都是——“我年龄还小,暂时不想谈恋爱。”“我想以事业为重。”“你是个好人。”…………次数多了之后,他悲愤地跟我说,难道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不配拥有爱情吗?然后,他问我,医生,你会嫁给一个精神病人吗?我愣住了,想了很久。“清华大学之所以会录取钱锺书,不是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4分,而是因为他语文考了100分。我不会因为一个男人有没有精神病史决定嫁或不嫁,但我会因为一个男人足够爱我嫁给他。”这是我的答案。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,我都希望对方能给我知情的权利——让我知晓你的一切,然后决定爱不爱你。这也该是我的权利。


参考链接

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36247470/